《中国能源》杂志社 ENERGY OF CHINA

2023年世界经济怎么看?多位专家学者纵深谈!
时间:2023-02-16

近日,多个国际组织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对全球经济复苏大多持“非乐观”态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不仅进一步提升自身经济增长预期,还将有力提振全球增长信心。

2月12日,“2023年世界经济怎么看”专家座谈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京召开。本报记者 苗 露 摄

2月12日,由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的“2023年世界经济怎么看”专家座谈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京召开,会议邀请十余位专家学者,共话如何理性看待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客观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运行的“形”与“势”、如何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等议题。会议由中国发展改革报社社长徐强主持,副社长杨禹、副总编辑宋时飞参加座谈会。

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不容乐观

近日,多个国际组织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1月10日,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指出,全球经济增长处于急剧而持久的放缓进程之中,世界银行将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预估值由6个月前的3.0%大幅下调至1.7%;1月25日,联合国发布《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将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下调至1.9%,较2022年中的预测值下调了1.1个百分点;1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为2.9%,虽然较2022年10月的预测值上调0.2个百分点,但仍显著低于历史(2000~2019年)平均水平3.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冯维江表示,2023年,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面临“维持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胀”两难局面。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可能在2023年达到其货币政策紧缩周期高峰,并保持高利率,以抑制多数国家的持续通胀压力。如果通胀仍居高不下,货币当局可能采取更多的紧缩方式,并持续更长时间。在全球能源和商品价格居高难下的时点,这将严重影响投资并削弱家庭购买力。在其他不稳定因素(如乌克兰危机、供应链中断、美元走强等)影响下,这种情况可能引发全球衰退。在发达国家,这可能导致资产价格崩溃,从而遏制全球增长。

首先来看美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一婷表示,2022年以来,受内外需双重疲软、生产增速回落、财政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收窄等多重因素影响,美国经济增速逐季度回落,全年仅实现2.1%的增长,较2021年降低3.8个百分点,较疫情以前的2019年降低0.2个百分点。而且,5个维度均不及预期:从需求端看,内外需动力有所减弱;从供给端看,工业生产下行,企业信心遭遇冲击;从货币政策看,稳增长降通胀矛盾难破,政策陷入两难;从财政政策看,债务上限问题显现,财政刺激政策空间受限;从社会面看,科技巨头企业陷入“裁员潮”,民生社会问题频发。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提出,对美国经济“硬着陆”仍需警惕。美联储当前的处境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滞胀”“沃尔克时刻”有很大相似性。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美国CPI同比两次高于12%,经济深陷滞胀泥潭。为应对这一局面,1979年沃尔克出任美联储主席后开启超常规的货币紧缩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一度提升至20%,以此对抗通胀并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历史经验对当下至少有3点启示:其一,抑制本轮通胀可能需要美联储更激进的加息;其二,美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仍然不低;其三,资产价格波动风险仍将高企。

其次再看欧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长湧表示,欧盟经济正滑向衰退边缘。综合各方判断,2023年欧盟经济增速预计为0.3%左右,甚至不排除衰退的可能性。这一增速不仅远低于2022年的3.6%,也低于疫情3年来欧盟经济1.1%的年均增速。究其原因,据杨长湧分析,一是乌克兰危机还在持续且前景不明,地缘紧张局势仍将延续;二是欧盟摆脱对俄能源依赖虽初见成效,但实现对俄能源替代尚需时日,加上2月5日起美西方对俄燃料出口限价等新一轮制裁措施生效,俄欧围绕能源贸易的斗争加剧,将导致欧盟能源问题雪上加霜;三是围绕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美欧贸易与产业摩擦不断,加之美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欧盟对美出口阻力加大。

再次来看日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研究员郭丽岩表示,2022年大多数国家的汇率对美元都出现大幅贬值,特别是日元贬值幅度在七国集团(G7)中是最大的,这与日本政府坚持超宽松货币政策有关,也与日本经济固有问题有关。

最后再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表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面临财力不足、债务违约和货币贬值等多重挑战,经济下行风险较高。IMF预计,2023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体增长3.7%。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认为,世界经济正呈现低增长、高通胀、高成本、高利率、高杠杆、高不确定性的“一低五高”态势。以高不确定性为例,一是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上升;二是欧洲能源危机拖累主要国家经济增长;三是新兴经济体债务危机风险不容小觑。“综合判断,2023年世界经济将仅实现2%~3%的温和增长,通胀、利率、汇率、债务、能源等风险挑战因素仍需引起重视。”

中国保持战略定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主任、委新闻发言人金贤东在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经济运行可以用“总量增、质量升、韧性强、走势好”来概括。2022年,我国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GDP达121万亿元,同比增长3%,这是在多重超预期因素反复冲击下取得的,经济增速“纵比”虽然有所回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横比”仍然是不错的。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释放内需潜力和市场活力,着力提振市场信心,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郭丽岩表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稳住经济基本盘,要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统筹经济发展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尤为重要。“质”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量”是指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扩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优化结构、增进效益能够为规模及增速扩大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合理增长也是有效提升质的重要基础。

关于我国保持战略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专家学者们纷纷支招。

比如,我国需从畅通国内循环、提升要素和制度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后劲着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石英华指出,提振内需应从战略层面考量。在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外需收缩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提振内需的重要性更为凸显:一方面,在扩大有效投资、增加消费性投资等方面继续发力;另一方面,促进就业数量增加和结构改善,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居民消费加快向发展型、享受型、品质型升级。

又如,我国应保持战略定力,稳固经济复苏势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毛克疾表示,应通过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等方式,维持我国债务体系稳定,解决部分地方“杠杆率”相对偏高问题,通过推进各项改革措施,更好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妥善处理地方城投债务问题和地方财政问题,重点防范大面积“爆雷”。

再如,我国应继续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既不搞量化宽松,也不搞零利率或负利率,而是坚守币值稳定这个根本目标。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金融系主任何平表示,这样既可避免严重通货膨胀干扰经济增长,又使得我们在经济遇到下行压力时有条件、有空间采取适当措施及时应对。事实证明,币值稳定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最根本的货币金融环境。

展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郭丽岩表示,我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明显增多,通过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能够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有基础、有底气、有条件、有能力稳住经济大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充分衔接,将有利于把我国拥有的超大规模市场资源优势加速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尤其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产业基础再造方面加快发力,有利于支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 张洽棠)

侧记

2月12日,星期日,瑞雪春雨兆丰年。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9号中国发展改革报社的大会议室里,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老友新朋执手言欢,一场主题为“2023年世界经济怎么看”的专家座谈会正在这里举办。

上午10时,作为主持人的中国发展改革报社社长徐强用最近大火的“ChatGPT”做话题铺垫。他在会议前一晚将设置的3个议题逐个发给“ChatGPT”并得到回复,以此为后续讨论“抛砖引玉”。座谈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

“2022年以来,美国经济在需求、供给、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社会表现5个维度均不及预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一婷逐一分析后,对美国经济复苏前景进行了预判:“2023年一季度仍有可能小幅增长,但若后续增长动能挖掘不足,大概率将从二季度开始陷入温和衰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冯维江注意到,美国近期诸多重要企业财报表现不佳,科技行业发生一系列裁员行动,进一步加剧了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联合国有关报告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放缓,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将面临“维持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胀”的两难局面。

“欧盟经济滑向衰退边缘。综合各方判断,2023年欧盟经济增速预计为0.3%左右,不排除衰退的可能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长湧的发言开门见山,将大家的注意力从美国引向欧洲。“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欧盟强调不寻求对华‘脱钩断链’,主动推进对话和重点领域合作。比如,在绿色、数字等重点推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主动释放合作意愿。”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以线上形式参与交流,他谈到了2022年在欧洲几个国家调研的切身感受。“欧洲能源价格大幅升高,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下降,同时也引发欧洲部分产业转移。”沈建光认为,今后欧洲对中国的依赖更加显著。在他看来,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相关产业链转移到东南亚,进而带动了我国中高端设备出口,这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增长点。

“长期来看,不论是从产业集群化、区域化的角度,还是从利益分配格局的角度,都要加强和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金融系主任何平表达了相近的观点。

不知不觉中,与会嘉宾们进入了相互启发的状态,话题愈加深入,视角愈加精微。

“全球经济呈现不均衡复苏态势,发达经济体是‘拖累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是‘拉动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研究员郭丽岩在发言中分享了最近在国内多个城市调研的鲜活情况:线下经营活跃起来,“夜经济”热度高涨;制造业企业在面对面访谈时,纷纷表示“有信心、有干劲、有行动”;“四新”(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经济快速成长,势头强劲。

但不容忽视和回避的是,面对发达经济体在前沿技术和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围堵,中国经济也需要找到“突破口”。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石英华建议,要推进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继续深化改革,提升要素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

对2023年中国经济,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我国将继续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将以自身最大的确定性抵御住外部不确定性,稳住大盘,行稳致远。

中午12时已过,座谈会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与会人员都感受到了一份“寒冬有尽,春日可期”的笃定和希望。(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 付朝欢)

观点

2023年世界经济将呈现“一低五高”态势

——王昌林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2022年以来,经济复苏疲软、主权债务风险、乌克兰危机等重大挑战交织,世界经济呈现低增长、高通胀、高成本、高利率、高杠杆、高不确定性“一低五高”态势。

“一低”是低增长。2022年,世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增速高位回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测算,2021年世界经济增长6.2%,2022年回落至3.4%,预计到2023年将进一步降至2.9%。主要发达经济体表现不及预期。2022年美国全年经济增速为2.1%,较2021年降低3.8个百分点,亦较疫情之前的2019年降低0.2个百分点;欧元区2022年经济增速为3.5%,较2021年降低1.8个百分点;IMF预计,日本2022年经济增速为1.4%,较2021年降低0.3个百分点。

“一高”是高通胀。根据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全球已有近30个经济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涨幅在10%以上。虽然近期全球通胀压力有所减轻,但是仍然处于高位。IMF预计,即使到2024年,超过80%的国家通胀水平仍将高于疫情以前水平。从美国来看,2022年有连续7个月通胀位于8%以上,12月仍在6%以上,远高于2%的通胀目标。从欧元区来看,2022年5月以来连续9个月通胀位于8%以上,2023年1月为8.5%。此外,津巴布韦、土耳其等部分新兴经济体出现恶性通胀。

“二高”是高成本。一是原材料成本高。2022年以来,在乌克兰危机、欧洲能源危机等的多重作用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一度达到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高位,大宗商品价格指数(RJ/CRB指数)全年累计涨幅为19.5%。其中,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WTI)价格全年累计涨幅为6.7%;NYMEX天然气价格全年累计涨幅为17.8%。二是美元汇率高。受美联储加息影响,美元进入强势周期,美元指数持续走高,达到近20年以来的高位,2022年累计上涨7.8%;欧元兑美元汇率一度跌破“平价”,触及近20年以来低位,2022年累计贬值5.9%;日元兑美元汇率一度跌至1990年以来最低,2022年累计贬值12.2%。

“三高”是高利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2022年全年,全球38家央行共计加息210次,几乎是近40年来最快加息速度。美国是全球加息的最大“风向标”。截至目前,美联储8次累计加息450个基点;欧洲央行5次累计加息300个基点;英国央行10次累计加息400个基点。虽然主要央行边际加息速度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通胀依然高企,全球流动性收紧的大环境短期内不会改变,新兴经济体依然面临资本外流、货币贬值等风险。

“四高”是高杠杆。疫情以来,各国普遍实施了大规模财政刺激,导致债务规模持续攀升。IMF发布的《财政监测报告》预测,2022年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不含低收入经济体)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将分别达到112.4%、65.1%,其后仍将持续缓慢上升。受政府杠杆率上升制约,预计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操作空间将越发有限。同时,由于大多数国家外债以美元计价,本币被动贬值加之经济复苏减速,造成其偿付压力走高,到期债务违约概率上升。

“五高”是高不确定性。一是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上升。受宏观经济政策持续调整影响,全球股市表现低迷,2022年全年,美国三大股指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累计分别下跌8.8%、33.1%、19.4%。部分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之一瑞士信贷集团陷入破产重组困境,全球最大养老金之一英国养老金因需要补缴保证金而被迫抛售各类资产。二是欧洲能源危机拖累主要国家经济增长。受乌克兰危机、极端天气等影响,欧洲能源短缺问题愈加严重。国际能源署发出警告,2023年欧洲能源危机可能进一步加剧。IMF预测,德国或仅实现0.1%的增长。三是新兴经济体债务危机风险不容小觑。2022年以来,斯里兰卡、加纳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导致社会动荡、国家破产。巴基斯坦、缅甸、阿根廷、埃塞俄比亚等国家也面临着经济疲软、通胀高企、货币贬值、外汇储备枯竭和财政赤字扩大等多重压力,外债大幅攀升,可能出现债务违约并引发新的危机。

综合判断,2023年世界经济将仅实现2%~3%的温和增长,通胀、利率、汇率、债务、能源等风险挑战因素仍需引起重视。

中国是世界经济恢复增长重要支撑力量

——郭丽岩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2023年全球经济开始逐步摆脱通胀影响,但主要经济体仍未摆脱衰退风险,呈现不均衡复苏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尽管上调了对全球增长预期,但仍低于疫情之前的年均增速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是“拖累项”,而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是全球恢复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对于大国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展望2023年,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或将继续走弱,全球产业布局深度调整,“脱钩断链”的袭扰不断,外需收缩压力可能进一步显现,经济运行面临的“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确保稳经济系列举措和接续举措落细落实,进一步巩固经济恢复的基础,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增强经济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就外部风险挑战而言,仍然要密切关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走势和价格波动情况,关注输入性通胀的影响。预计2023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走势将出现分化,供给和需求关系明显得到缓解的商品品种延续价格回落走势,供需基本面偏紧甚至供不应求的商品品种仍可能有反弹空间,需要加强监测和做足防范异常波动的预案。

展望2023年,中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明显增多,通过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能够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有基础有底气有条件有能力稳住经济大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充分衔接,有利于将中国拥有的超大规模市场资源优势加速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尤其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产业基础再造方面加快发力,有利于支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总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活力足,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都能以自身最大的确定性抵御住外部不确定性,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行稳致远。

控通胀仍是欧洲央行最紧迫目标

——杨长湧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2023年欧盟经济发展趋势显示,欧盟经济滑向衰退边缘。综合各方判断,2023年欧盟经济增速预计为0.3%左右,甚至不排除衰退的可能性,不仅远低于2022年3.6%的增速,也低于疫情3年来欧盟经济1.1%的年均增速。德国经济大概率衰退,法国经济将接近零增长。

究其原因:一是乌克兰危机还在持续且前景不明,地缘紧张局势仍将延续。二是俄欧围绕能源贸易的斗争加剧,将导致欧盟能源问题雪上加霜。三是围绕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美欧贸易与产业摩擦不断,加之美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欧盟对美出口阻力加大。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乌克兰危机、高通胀、紧缩货币政策等主要负面因素2022年都已出现,但形成综合效应具有滞后性,因此其对欧盟经济的影响预计在2023年将继续显现。

控通胀仍是欧洲央行最优先最紧迫的目标。2022年7月以来欧洲央行大幅加息,截至2023年2月累计加息300个基点,预计2023年政策利率将继续显著上升。同时,从2023年3月开始,欧洲央行还将启动缩表计划,每月最高减少150亿欧元的债券持有额。但是,欧盟经济滑向衰退边缘,使得欧洲央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面临明显挑战,预计加息呈现“小步慢走”态势,甚至不排除出现反复。

欧盟对我国经贸政策的动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强调不寻求对华“脱钩断链”。二是主动推进对话和重点领域合作。2023年中欧高层互访及经贸等领域对话有望加强。同时,欧盟在绿色、数字等重点推动的战略性新兴领域主动释放对我国的合作意愿。三是部分领域合作面临挑战。欧盟正在准备“政策工具箱”,包括制定关于外国补贴、国际采购、反胁迫工具、直接投资审查等的系列政策。

从2023年欧盟经济发展趋势对中欧经贸合作的影响来看,我国对欧盟出口面临挑战,但从欧盟进口有望扩大。欧盟是开放型经济体,经济不振下各成员国扩大对我出口的意愿预计明显上升,而我国市场潜力释放、经济增长提速,加之出入境管理措施优化,无论是自欧货物进口,还是旅游等服务进口预计都会扩大。

我国利用欧盟企业投资挑战增多,但对欧盟投资面临新机遇。近年来,巴斯夫、宝马等欧企巨头在我国加码布局,不少项目已经确定或落地实施,而更多欧企受困于盈利水平下降、融资条件收紧等因素,海外投资意愿和能力下滑。但同时,为提振经济,欧盟各国对我国企业在一般领域的投资预计更加欢迎。此外,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中欧经贸和人员往来更加便捷也有利于我国企业深耕欧洲市场投资。

美国实现经济软着陆通道狭窄

——张一婷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2022年以来,美国经济受内外需双重疲软、生产增速回落、财政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收窄等多重因素影响,在需求、供给、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社会表现五个维度均不及预期,全年仅实现2.1%的增长,较2021年降低3.8个百分点,亦较疫情以前的2019年降低0.2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从需求端来看,美国内外需动力有所减弱。消费需求持续低迷,2022年四季度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环比折年增长2.1%,较上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商品消费在触底后小幅回升,但是服务消费复苏红利基本消退,增速降至2.6%,接近疫情以前水平。此外,高利率环境和经济衰退预期的抑制作用也较为明显,美国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下降6.7%,净出口拉动作用明显消退。

从供给端来看,美国工业生产下行趋势显现,企业信心遭遇冲击。工业生产指数2022年9月达到峰值后逐月回落,2022年12月环比下降0.7%。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低位,自2022年11月开始连续3个月位于荣枯线下方,2023年1月为47.4。与此同时,美国“商业圆桌会议”发布的企业高管经济展望指数也跌至近两年的最低值。

从货币政策来看,稳增长降通胀矛盾难破,政策陷入两难。通胀势头短期难以逆转,在连续8次累计加息450个基点的作用下,美国通胀压力初显回落,但仍然位于近40年以来的高位,并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高于2%的长期通胀目标。美银等金融机构认为,美国抗通胀任务尚未完成,通胀有较高概率出现反弹或者保持高位。紧缩政策外溢在一定程度上拖累经济复苏,美国经济体系融资成本大幅增加,经济扩张空间被迫压缩。面对经济动能不足、通胀压力仍存双重困境,美联储货币政策陷入两难。

从财政政策来看,债务上限问题显现,财政刺激政策空间受限。截至2023年1月末,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已超过31.45万亿美元,突破31.38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即使依靠非常规措施和财政部持有现金,可能也只够政府支撑到2023年中。短期来看,受美国政治内斗加剧等因素影响,此次债务上限问题能否妥善化解存在较大变数。中长期来看,美国政府债务压力仍将进一步攀升。IMF预计,美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仍将继续上行,由2022年的123.4%提高至2027年的134.9%。

从社会面来看,巨头企业陷入“裁员潮”,民生社会问题频发。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华尔街、硅谷纷纷开启裁员,其背后反映的是企业预期前景不佳难以负担员工高额的工资薪金。随之而来的则是,民众对美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进一步下降。

综合判断,当前美经济复苏前景不佳,预计2023年一季度仍有可能小幅增长,但若后续增长动能挖掘不足,大概率将从二季度开始陷入温和衰退。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发布的季度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经济在未来12个月出现衰退的概率高达61%,预计全年仅温和增长0.2%。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则预计,2023年美国经济增速仅为0.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也表示,“美国实现经济软着陆通道狭窄。”

全球贸易壁垒明显增多带来负面影响

——梁明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和国际需求依然在增长。2022年,世界从中国进口主要商品的份额依然在提升,中国外贸出口的韧性和竞争力依然存在,2023年中国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二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空间较大。相较于欧美等国家,中国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方面的调控空间较大。三是国际政治经济大变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将给中国发展带来相应机遇。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也面临一定挑战。一是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指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通货膨胀水平达到几十年来最高,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地缘冲突加剧,新冠疫情持续,新兴市场债务风险上升。二是全球贸易增速大幅放缓。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贸易统计及展望》报告指出,全球贸易增长动能减弱,预计2022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3.5%,2023年仅增长1%。三是全球投资下行压力加大。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分化明显,发达经济体吸引外资增长200%,发展中国家仅增长30%,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四是全球通胀压力持续。五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供应链、产业链本土化、区域化、多元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更多采取“中国+N”战略,美欧等国寻求供应链重组,将对全球产业和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六是美国与中国“脱钩断链”的挑战。拜登政府加快与中国“脱钩断链”,加严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对华为相关商品断供;美国国会提出2023年版《中国贸易关系法案》,要求废除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地位。

从世界主要经济体来看,高通胀、高利率对美国经济影响较大。美联储2022年3月以来连续8次累计加息450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4.5%~4.75%,幅度之大、节奏之快历史罕见。美联储加息步伐或将放缓,但利率峰值仍未到来。欧元区受到乌克兰危机直接冲击,经济发展前景不确定性上升。日本仍保持超宽松货币政策,虽对经济起到一定刺激作用,但日元大幅贬值也不断推高能源等商品进口成本,经济走势不稳。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面临财力不足、债务违约和货币贬值等多重挑战,经济下行风险较高。IMF预计,2023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体增长3.7%。

客观看待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全球贸易壁垒显著增多。来自WTO的报告显示,2022年5月至10月,G20成员贸易限制措施增加,给全球经济增长和就业造成负面影响。其中,常规贸易限制措施维持高位,新实施47项与疫情无关的措施,月均新增9.4项,创2012年以来新高,影响贸易额1601亿美元;仍有20项疫情相关措施正在实施,影响贸易额1220亿美元。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此前表示,过去一年多的贸易壁垒增多,将使全球经济损失1.4万亿美元。对亚洲地区来说,潜在损失可能超过GDP的3%。

世界经济处于周期性疲软阶段

——石英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目前,全球经济处于周期性疲软阶段,经济恢复普遍低于预期,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全球经济呈现低增长、高通胀、高债务的态势,脆弱性加剧。

从近期发布的各方预测数据看,2023年全球经济前景并不乐观,高通胀压力仍将延续。美欧主要国家仍面临通胀压力。2022年美国通胀超预期上行,迫使美联储连续大幅加息,自3月以来提高了450个基点。预期2023年美国通胀压力下降,但美国通胀短期内仍具粘性。通胀分项指标中增长幅度最大的能源、交通和食品三项因素受美联储加息的直接影响较小,其未来走势具有较大的不可控、不确定性。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22年国际债务报告》,符合世行国际开发协会(IDA)贷款条件的最贫困国家,偿还公共及公共担保长期外债的支出超过其出口收入的1/10,达到自2000年(即重债穷国倡议出台后不久)以来的最大比例。联合国贸发会议称,60%的低收入国家和30%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债务压力。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高度不确定的状态。供应链受扰、原材料供需失衡、通货膨胀高企、宏观政策趋紧,各国的经济环境普遍恶化,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加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去全球化势头不减,国际产业竞争加剧,我国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更多风险挑战。应对风险挑战,需从畅通国内循环、提升要素和制度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后劲着手。

保持一定经济增速,这是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的底气。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国家发展及保持良性运转的基础,也是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的底气。在我国经济总量持续提升、增长韧性增强的同时,需关注相对经济增速变化可能带来的对投资信心和预期的影响。

在短期考量之外,提振内需更应从战略层面考量。在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外需收缩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提振内需的重要性更为凸显。一方面,在扩大有效投资、增加消费性投资等方面继续发力;另一方面,促进就业数量增加和结构改善,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居民消费加快向发展型、享受型、品质型升级。

推进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潜力与后劲。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更好地服务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打通产业链断点和供应链堵点,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深化制度改革,提升要素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面对发达经济体在前沿技术和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围堵,我国仍需继续深化改革,持续增强制度竞争力,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以自贸港、自贸试验区作为平台制度创新“风向标”,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制度改革,努力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面临两难

——冯维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据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相对疲弱,同时全球劳动力市场将趋于恶化。2023年,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宏观政策面临“维持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胀”的两难局面。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可能在2023年达到其货币政策紧缩周期的高峰,并保持高利率,以试图抑制多数国家的持续通胀压力。

具体来看,美国为了应对通胀而提升联邦基金利率的进程可能在2023年触顶。美联储降低货币政策紧缩力度与美国经济增长疲弱有关。2023年1月,美元指数最低跌至101.5,是2022年5月以来的最低点,反映了美国经济基本面的低迷。主要国际机构对美国2023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也不高。美国近期诸多重要企业财报表现不佳,科技行业发生一系列裁员行动,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其经济衰退的担忧。

欧洲2023年同样面临经济停滞不前乃至衰退的压力。高通胀率拖累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货币政策收紧,欧洲各国利率大幅上升;外部环境低迷,美国和全球的经济增长大幅放缓。此外,高昂的能源价格是造成欧洲经济前景黯淡的一个主要因素。尽管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在高储备量和温暖天气的支持下已经恢复到乌克兰危机之前的水平,但2023年仍将远远高于历史水平,而且随着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高度依赖状态调整举措的展开,能源供应安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受制于高企的通胀,欧美等主要经济体2023年宏观政策可能仍将趋紧,需求疲软是大概率事件,这对世界经济特别是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的恢复不利。中国经济恢复带来的对世界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上升可能部分弥补欧美需求的收缩。世界银行对2023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GDP增长率的预测下调了0.8个百分点,降至3.4%,下调的主要原因是外部需求的减弱和融资条件的收紧。由于中国经济的回升抵消了其他新兴经济体GDP增长率的下降,预计2023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将与2022年基本持平。但如果不包括中国,其他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预计将从2022年的3.8%下降到2023年的2.7%。

投资不足或将对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增长能力造成制约。在全球利率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发达经济体政府对全球资本的大量融资需求意味着,关键资源可能会从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向外转移。当前,大约有1/5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被排除在全球债务市场之外,而在2019年则只有1/15。投资低迷削弱了潜在产出的增长速度,降低了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增加中位数收入、促进共同繁荣和偿还债务的能力。

美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存

——沈建光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展望2023年,美国通胀距离政策目标区间还有较大距离,美联储加息看起来还会继续,其经济衰退风险仍然值得警惕。美国高通胀是前期实践现代货币理论(MMT)的结果,全球供应链没有失效,只是在重构的起点,对通胀的影响远没有货币超发和美国产业结构性矛盾大。

尽管美国经济具有韧性,但持续八轮加息加大了美国经济的下行风险。全面最新的数据显示,美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一是“三驾马车”的拉动力均存在隐忧。2022年,商品和服务出口四季度环比折年增速降至-1.3%,较三季度的14.6%明显回落。实际个人消费支出环比折年增速从三季度的2.3%回落至四季度的2.1%。四季度剔除政府消费支出之后的最终私人销售年化季环比仅增长0.2%,为2020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私人投资增速从三季度的环比-9.6%回升到四季度的1.4%,但加息导致私人部门投资呈现出分化态势。

二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2023年1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了51.7万人,失业率降至3.4%,为1969年5月以来的最低失业率。但就业人数增加主要来自处于疫后恢复阶段、对加息不太敏感的服务业,且非全日制工作岗位较多。但与此同时,美国科技行业自2022年开始的“裁员潮”仍未止步。

三是全年劳动生产率大幅下滑值得关注。根据美国劳工部数据,2022年全年美国劳动力成本大涨5.7%,创下1982年以来的最大年度涨幅;同时,生产率则下降1.3%,为1974年以来的最大降幅。进入2022年第四季度,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3%,创下一年来的最大增幅;单位劳动力成本增幅为1.1%,创下近两年来的最低水平。但对此,还需要时间来判断是否处于上升趋势。

四是加息已在推升美国债务压力。2022年,美国共有约6.6万亿美元国债到期续作,国债收益率上行将大幅抬升新发行国债的利息负担,预计2023年美国国债利息支出将比上年增加至少1500亿美元。中长期来看,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最新发布的《10年经济和预算预测报告》,由于利息负担的增速持续大幅高于税收增速,利息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将在2024年突破10%的常规警戒水平,导致财政赤字规模加速上升,进一步影响债务可持续性。债务压力抬升将明显制约财政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空间。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有目共睹

——何平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融系主任

2022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这是当前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求进的务实之举,也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面向新发展格局,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协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球产业链分工促进了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全球分工还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产业链条比较长、有一定的高风险,在疫情期间这种表现尤为突出。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分工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它一定会改变现有的分工格局,比如区域化、板块化、集群化等。

当前,应构建多元化的全球货币体系。在金融领域,尤其是与国际金融领域相对应,我国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提升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汇率平稳既是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体现,也为稳定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金融运行作出了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实施的稳健货币政策。

面对疫情冲击时,我国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既不搞量化宽松,也不搞零利率或负利率,而是坚守币值稳定这个根本目标。这既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干扰经济增长,又使得我们在经济遇到下行压力时有条件、有空间采取适当措施及时应对。事实证明,币值稳定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最根本的货币金融环境。

内容来源:中国发展改革微信公众号

浏览次数:3645